黎加厚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系 教授
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教授,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, 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基础教育项目专家组专家,教育部-英特尔“英特尔®未来教育”中国项目专家组专家, 教育部师范司“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”评审专家组专家,教育部-微软“携手助学”中国项目特邀专家,教育部-IBM“基础教育创新教学项目”中国专家组专家。
黎加厚教授发表的文章(包括部分作为第二作者合写的文章):
2007:
[1] 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在中国,《中国电化教育70周年纪念文集》,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,2006年12月版。
[2] Moodle之互动评价:信息化的评价活动,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》,2007年第7-8期。
[3] 让开源软件走进学校教育,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,2007年第6期。
[4] 以Moodle为媒连接课内外学习,远程教育杂志,2007年第2期。
[5] 基于Moodle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,远程教育杂志,2007年第3期。
[6] 基于魔灯(Moodle)课程设计的BIG6模式,远程教育杂志,2007年第1期。
[7] “你”正在改变世界和教育, 远程教育杂志,2007年第1期
[8] “第二期”畅想曲, 远程教育杂志,2007年第2期,1500字
[9] 手的变化,远程教育杂志,2007年第3期
[10] 火车文化,远程教育杂志,2007年第4期
[11] 信息时代的“学习准备期”,远程教育杂志,2007年第5期
[12] 为什么杂志不用你的稿件,远程教育杂志,2007年第6期
[13] 同侪互助:教师培训的新方式,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7年第3期。
[14] 基于Blog的教育叙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研究,电化教育研究 2007年第3期。
[15] 网络时代教育传播学研究的新方法:社会网络分析——以苏州教育博客学习发展共同体为例,电化教育研究 2007年第8期。
[16] 黎加厚教授答魔灯(Moodle)相关问题,信息技术教育,2006年12期。
[17] 集体智慧教学时代的到来,信息技术教育 2007年第6期。
[18] Diigo在教学中的应用初探,远程教育杂志,2007年第5期。
[19] 促进高质量教学的学习管理系统,教育技术资讯,2007年第4期。
[20] 基于Moodle的网络课程,教育技术资讯,2007年第4期。
2006:
[1] 南国农先生与东行记,信息技术教育,2006年第1期。
[2] 系统化教学设计语义模型的建构,《电化教育研究》,2006年第 4期。
[3] 美国虚拟学校对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启示,《电化教育研究》,2006年第5期。
[4] 教育Blog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展望,《中国电化教育》,2006年第2期。
[5] 绩效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,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,2006年第7-8期。
[6] 区域教师博客:网络时代教师同伴互助家园,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,2006年第10期。
[7] 基于魔灯(Moodle)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的设计与使用,《中小学电教》,2006年12期。
[8] 思维导图在上海实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,《第十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会议论文集》,清华大学出版社,2006年6月版。
[9] 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实践共同体的创建与研究 ,《第十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会议论文集》,清华大学出版社,2006年6月版。
[10] 基于Web的自主参与型作业设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,《第十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会议论文集》,清华大学出版社,2006年6月版。
[11] 研究性学习如何应对大信息时代的挑战——访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 网络科技时代 2006/05
[12] 智慧资源联合时代已经来临?——教育博客的实践反思与未来展望 上海教育 2006/Z
2005:
[1] 信息时代呼唤教师主体意识觉醒,《现代教育导报》,山东:2005年1月10日A2版
[2] 让教育主题网站在变化的时代中成长,《信息技术教育》北京,2005年第2期
[3] 教育Blog的反思与展望,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》北京,2005年第7期
[4] 从文化视角看教师Blog,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》北京,2005年第7期
[5] 校长如何面对信息技术对学校教育的挑战,《信息技术教育》北京:2005年第4期
[6]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高级培训与研究型教师的成长, 《信息技术教育》北京:2005年第7期
[7] 美国第三个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及其启示,《远程教育杂志》(杭州),2005年第1期
[8] 2005AECT教育技术定义:讨论与批判,《现代远程教育研究》(成都),2005年第1期
[9] 教育叙事:唤起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,《教育技术资讯》(北京),2005年第3期
[10]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深度学习——对AECT2004新界定的思考,教育技术研究(解放军),2005年第1期
[11] Blog与教师专业发展,《中小学电教》,2005年第3期
[12] 论人的主体性与教育技术,《开放教育研究》,2005年第2期
[13]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,《中国电化教育》,2005年第4期
[14] 打开学生认识真实世界的又一个窗口,《计算机教与学 现代教学》2005年11期
[15] 从“英特尔®未来教育”项目的问题设计看渗透性德育的开展, 《中国电化教育》,2005年第10期
[16] 聚焦“十一五”教育信息化:从技术到人本,《教育技术导刊》湖北:2005年第8期
[17] “英特尔®未来教育”与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培训,《中小学教师培训》长春:2005年第12期
2004:
[1] Blog与教育:体验生命历程共享,《信息技术教育》,北京:2004年第2期
[2] 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,中国电化教育,2004年,第10期
[3] 教育叙事:相逢在信息时代的巴别塔,福建教育,2004年
[4] 令人深思的英特尔未来教育现象,载《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在上海》,上海教育出版社
[5] 教育叙事、Blog与教师的成长,《教育时报》,2004年2月6日
[6] 基于博客的教育叙事研究,《中小学电教》,2004年第6期
[7] 开发儿童喜爱的信息科技教材,《第八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》,香港中文大学,2004年版
2003:
[1] 教育信息化环境中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培养,《中国电化教育》,2003年第 9期
[2] 走向中国素质教育改革的英特尔未来教育,《电化教育研究》,2003年第4期
[3] 从杜威的教学思想到研究型课程的思考,《中国电化教育》,2003年第1期
[4] 利用Inspiration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,《中国电化教育》,2003年第1期
[5] 以校为本的教师发展和教学研究制度的建立,《中国电化教育》,2003年第7期
[6] 主题资源单元与教育资源的发展,《信息技术教育》,2003年第7期
[7] 南极洲——位于澳大利亚南面的陆地,《信息技术教育》,2003年第7期
[8] 美国教育资源门户及其对我国教育资源建设的启迪,《电化教育研究》,2003年第8期
[9] 从战略角度规划学校数字化学习环境,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》,2003年第12期
[10] “网络教育”辨析, 《电化教育研究》,2003年第8期
2002:
[1] 创造学生和教师的精神生命活动的信息化环境-教育信息化的生命环境观,《电化教育研究》,2002年2期
[2] 培养教育信息化的魔术师--中小学教师"英特尔未来教育"培训浅谈,《中小学教师培训》,2002年第1期
[3] 万里大地尽风流-全国电化教育考察万里行随记,《电化教育研究》,2002年7期-12期连载
[4] 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多样化探讨,第六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,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,2002年版
[5]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,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》,2002年第10期
[6] 教育信息化,我们如何应对,《上海教育》,2002年9月
[7] 黎加厚博士谈教育信息化,《中国电化教育》,2002年1期
[8] 黎加厚教授谈对普通中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,《网络科技时代》,2002年第2期。
[9] 校园知识管理系统设计,《中国电化教育》,2002年1期
[10] 中学生网络信息行为的调查研究,《电化教育研究》,2002年1期
[11] 基于知识管理的网上学习行为管理系统设计,第六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,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,2002年版
[12] 校园网建设的策略及原则,《现代教育技术》(清华大学),2002年第1期
[13] 信息时代的教师培训模式 中国教育资讯报 2002年1月9日
2001:
[1] 迎接教育信息化的春天,中国电脑教育报,2001年16期,6b版。
[2] 电子作品集:我国学校教学改革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发展,《中国电化教育》,2001年3期。
[3] 知识管理对网络时代电化教育的启迪,《电化教育研究》,2001年8-9期。
[4] 信息技术课程架构: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素养教育,全球华人学习科技研讨会论文集,2001 (台湾)。
[5] 学生电子作品创作与课堂教学模式改革,中国电化教育,2001年第3期
[6] 远程网络教学模式下的主体性发展研究,现代教育技术,2001年第4期
[7] 网络世界与青少年教育,上海教育科研,2001年第6期
[8] 信息化教育:未来教育之梦——上海师大教育技术系主任黎加厚访谈录 上海教育 2001年第2期
[9] 英特尔未来教育,中国计算机报,2001年7月23日
2000:
[1] e-Education:电化教育的新定义──关于《电化教育研究》杂志英文译名更新的建议,电化教育研究,2000年第1期
[2] 创新是南国农先生教育思想与实践的核心——祝贺南先生八十华诞,电化教育研究,2000年第10期
[3] 论网络远程学习中的交互,电化教育研究,2000年第11期
[4] 我国高等教育如何适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,中国电化教育,2000年第3期
1999:
[1] 电脑音乐教育技术与教育革新,电化教育研究,1999年第3期
[2] 中国高等教育需要什么样的现代教育技术机构,电化教育研究,1999年第6期
[3] 美国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,教育信息报,2003年3月18日
[4] 《几何画板》与高等师范课程教学改革,中国电化教育,1999年第2期
[5] 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信息教育,中国电化教育,1999年第7期
[6] 中国高等院校如何迎接现代远程教育新时代,开放教育研究,1999年第1期
[7] 世纪教育新命题——信息教育与《现代信息课》在上海莘松中学的实验,计算机周刊,1999年31期
[8] 世纪教育新命题——信息教育与《现代信息课》在上海莘松中学的实验,计算机周刊 1999年32期
[9] 智能链对学习的影响,上海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1999年第2期
[10] 信息教育行动研究——《信息教育课》在上海市莘松中学,上海教育,1999年第9期
[11] 学校兴起信息教育,《教师博览》,1999年4期
[12] 一流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什么,《上海教育报》,1999年4月
[13] 信息教育行动研究, 《上海教育》, 1999年9期
[14] 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要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,《上海教育报》,1999年12月
[15] 构建面向21世纪的课程新体系,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》,1999年11月
[16] Information Education in China,ICCE`99 Proceeding,Japan,Nov.,1999.
1998:
(1) 世纪之交的教育技术,《教育传播与技术》1998年3期。
(2) 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要有新的思路,《中国电化教育》1998年7期。
(3) 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,《教师博览》1998年6期。
(4) 教师上课的神奇黑板,《教师博览》1998年7期。
(5) 五彩缤纷的教学软件,《教师博览》1998年11期。
(6) Net-Integrableware: Developer Studio for Global Education, Global Education On the Net, China Higher Education Press Beijing and Spring-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1998.
(7) Intelligence Links: An Important Role in Modern Education, Global Education On the Net, China Higher Education Press Beijing and Spring-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1998.
(8) Integrabel-ware: A CAI Theory of Component and Re-configurable for Future Education, The Proceedings of ISFST`98,Software Engineers Association。
(9) 中国电化教育面临跨世纪的战略调整,《中国电化教育》,1998年10期。
(10) 论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发展的多元化,《中国电化教育》,1998年10期。
1997:
(1) 现代教育技术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,《课程、教材、教法》,1997年4期。
(2) 从课件到积件:我国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发展,连载《电化教育研究》1997年3-4期,1998年1期,转载香港Educational Journal(教育学报)Vol.27,No.2,Winter 1999。这是被读者引用最多,引用时间跨度最长的文章。
(3) 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思维-积件,《计算机世界》1997年10月11日。
(4) 积件的组成、特点及开发,《计算机世界》1997年10月11日。
(5) 走向多元化: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和教育技术发展的新特点,《电化教育研究》1998年5期。
(6) 第二代课堂教学软件:积件,《计算机与教育》,1997年9月,第八届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论文集。
(7) 电脑音乐:震惊中国音乐教育的一场革命,《教师博览》1997年7期。
评论